欧美日韩在线成人免费-欧美日韩在线成人看片a-欧美日韩在线不卡-欧美日韩在线播放-自拍偷拍三级-自拍偷拍欧美亚洲

網絡消費網 >  科技 > > 正文
今熱點:“我是獨生子女,最怕父母生病”
時間:2022-10-03 17:07:34

作者 | 黃瓜汽水

編輯 、題圖 | 渣渣郡


(資料圖片僅供參考)

獨生子女,走到人生的岔路口。

如果沒有目睹身邊人的經歷,我恐怕還覺得養老這件事離我和90后很遙遠。

馬上30歲的小胡,曾經是我胡吃海喝的好友,在記憶里,我們是加完大夜班凌晨3點也要出去耍的瘋子,是歲月怎么錘也錘不趴下的“年輕人”。

但當小胡的母親確診了早發性阿茲海默癥之后,醫保卡和養老保險、藥瓶子和檢查單,把出游計劃和小胡的人生掰得粉碎。

我們曾以為太陽永不落山,但小胡的故事猛然提醒了我:獨生子女當中的一批人,已經提前邁進了“獨子養老”時代。

父母的衰老與疾病,就是獨生子女們走向兵荒馬亂的前奏。

而這并非孤例。

阿茲海默癥,或許是“獨子養老”時代最令人頭疼的問題之一。

在中國3億老人里,有近1000萬人阿爾茲海默患者,作為一種至今尚未被完全了解的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,趕上的人,除了陪伴與照料,只有束手無策。

1994年出生的女孩@王小塵是一個抖音博主,她在短視頻里自報家門:父親患有帕金森綜合癥,母親患有阿茲海默癥,而她是一個獨生子女。

2006年,父親頭暈去醫院檢查,從此之后,家里便多了一位帕金森綜合癥患者。@王小塵剛上大學的時候,父親就囑咐她早點學會開車,因為不知道什么時候,父親恐怕就再也無法握住方向盤了。

當時她并沒有料到接踵而至的打擊。

一直疲于照顧父親的母親,2019年查出了阿茲海默癥。這種被民間稱為“老年癡呆”的疾病,多發于65歲左右。從視頻來看,@王小塵的母親屬于早發性阿茲海默癥,在身體機能還未出現明顯故障的時候,認知功能卻提前退化了。

雷厲風行的母親,記性越來越差,脾氣也變得古怪。她會在路上責怪女兒沒有帶她上廁所,實際上女兒才帶她去過幾次。

生病之后,母親仍然保留著她從前的行為習慣。吃完飯后,行動遲緩的母親下意識起身收拾碗筷,她慢慢地收,女兒就在旁邊靜靜地看著,不催她,不打斷。母親忘記一個碗,女兒就幫母親拿進廚房。

洗完碗后,母親做著拖地的動作,手上拿著的卻是一個掃帚。女兒也沒忍心糾正母親的所有行為,她在視頻里打了一行字:“因為這根本不重要,你們明白嗎?”

在超市,母親無法把一輛購物車推到正確的方向;一道100-7的算術題,母親思考半天也會答錯;在室外,母親面對矮矮的臺階犯難,走得像一個2歲小孩般謹慎又畏懼。而@王小塵轉變成了母親的角色,用著對小孩說話的語氣,鼓勵母親再上一層臺階。她明白,這一切都只是剛開始,往后只會更難。

作為照顧病患的家屬,要承受超出負荷的身體壓力與精神壓力。

@王小塵在視頻里自白,父母生病的素材都是她哭著剪完的。自從母親患上阿茲海默癥后,她便辭職在家全職照顧父母。她并不想放棄工作,可每次下班回家,都要面對一片狼藉的屋子和情緒消沉的父母,她都忍不住自責,患病的父母是如何在家度過漫長的一天的。

她再也無法安心上班,于是退出職場。

丈夫義無反顧地加入了她的家庭之后,她多了一個幫手,也多了一份心理負擔。她一邊感激丈夫的幫忙,一邊籠罩在巨大的愧疚感之下,無時不刻觀察著丈夫的情緒,一旦丈夫不開心,她就會自責:果然,我的家庭影響了他。

在這樣巨大的壓力下,她開始情緒性進食,胖了20斤,可是暴食之后,快樂轉瞬即逝,烏云再次密布。現在的她依然沒有找到解決方案。

如果不是@王小塵將阿茲海默癥患者的狀態拍攝成短視頻,恐怕許多年輕人都以為阿茲海默癥離自己很遠,離父母很遠。實際上,她就是那個提前被“獨子養老問題”拽下來的同齡人。

盡管她揭示了現實的殘酷,可在生活里,大多數人提起阿茲海默癥,仍舊一知半解:

要么用一句“老糊涂了”概括,要么用“老年癡呆”的說辭簡化,以至于在想象中的阿茲海默癥,好像真的像公益廣告宣傳片里那般溫和——失憶的老人忘記了你是誰,卻還記得你小時候愛吃的餃子。

而現實并沒有那么溫情脈脈。

一位微博網友在外公患病之后,才發現了阿茲海默癥的真相。這種病癥并沒有剝奪外公的行動能力,反而讓他變得極其失控,力氣巨大,每天只睡兩三個小時也能精神旺盛地暴力拆家,甚至不能控制大小便。

在評論區里,許多網友分享了相同的境遇。

有人的姥姥在患病之后出現幻覺,滿嘴不清醒的胡話;有人的外婆曾經溫柔慈祥,現在用最惡毒的語言咒罵子女和保姆;有人的爺爺亂砸東西亂脫衣服,家門鎖了也要想辦法爬出去;有人的婆婆已經進入晚期,一切行動都要被固定,否則排泄物會被她到處涂抹。

我們看到的,是性情巨變的老人,實際上他們經歷的,是一場顱內的颶風。

奧斯卡獲獎電影《困在時間里的父親》,就以安東尼·霍普金斯的第一視角演出了一個阿茲海默癥老人看到的世界:一部恐怖片。

辨認不出的空間,究竟是自己的房子還是女兒的家;沙發上陌生的男人,為什么會自稱是女婿;昨天剛來的保姆,今天就換了一張臉;窗外的停車線,為什么每天都在變。

每一處空間都在扭曲,每一秒時間都在重復。該出現的油畫不見了,該戴在手上的手表不見了,女兒明明說好不離開,下一秒又消失了。自稱是女婿的陌生男人,上來就扇了自己幾巴掌。

而站在視角之外的我們看到的,只是一個失智的老人胡攪蠻纏。

他懷疑保姆偷自己的手表,他懷疑女兒霸占自己的房子,他懷疑女婿想把自己趕走,他詛咒女兒死得比自己早,這樣自己就可以在女兒的葬禮上給所有人揭露她的嘴臉。

“他曾經吃過的虧、受過的委屈、挨餓受凍都在遺失了記憶與理智的情況下爆發出來。”微博一位網友如此評價阿茲海默癥的陰暗面。

老人逐漸退化成一個嬰兒,他只記得自己的名字,開始無助地大哭,不斷地叫喊著“媽媽”,像一個被遺忘在幼兒園的孩子。

而對于照護病人的家屬來說,疲憊和挫敗感就像纏在身上的幽靈。

哈佛大學著名人類學家、醫學人類學奠基人凱博文,用他的親身經歷寫成了一本名為《照護:哈佛醫師和阿爾茨海默病妻子的十年》的著作。即便學富五車,凱博文仍然無法積極面對認知混亂的妻子,作為病人家屬,他每天都在驚恐萬分與傷心欲絕中度過:

“順利的話,妻子很快入睡,我悄悄起床、關上房門,洗碗、收拾房間、備好第二天食物和藥物,為工作做些準備。終于躺回床上,我在腦海中過了一遍接下來12小時要做的事情:夜里叫她起床去上廁所,以免再次失禁弄臟了床鋪和地板;早點起床,以便我有足夠時間從容溫柔地幫她洗澡穿衣;最后,希望妻子不要在半夜驚醒后大喊大叫,在屋里不停走動或是對我拳打腳踢。第二天起床,我將重復這一切。”

如果在所有痛苦里挑選最難捱的時刻,那一定是直面病人眼里的陌生與恐懼。明明是世界上最親密的人,而現在ta卻用冷漠拒斥你,甚至會以最大的惡意中傷你。

凱博文說,阿茲海默癥是殘酷的,對照護者來說也是,原因之一就是它剝奪了照護過程中一個很關鍵的部分:被照護者的反饋。

家屬能做的,只有目送親人的精神逐步退化,混沌地走向生命的盡頭。

突如其來的癌癥,急匆匆將另一部分獨生子女拽進了照護父母的漩渦。

出生于1993年的陳大渡,是一位晚期癌癥患者的家屬。

等待父親CT結果的那一夜,她失眠了。所以清晨6點手機收到報告時,她第一時間就看到了“考慮惡性”四個字。那時她還不明白,為什么前天X光檢查“未見明顯異常”,但她知道,一場關于癌癥的仗,正式在她的人生中打響了。

父親的CEA(癌胚抗原)嚴重超標,可他本人卻沒當回事,甚至把超標的指數當作向朋友們吹牛的談資,這讓陳大渡有些懊惱:父親也太不把癌癥當回事了。

最開始的檢查,甚至是陳大渡懇求父親去做的,父親覺得去醫院無非是浪費時間、耽誤工作、還要排長隊,甚至嫌棄醫生沒有“微笑服務”。陳大渡沒辦法,只好自己當起了中間人,一邊給父親微笑服務,一邊給醫生陪笑解釋。

為了把父親拉進醫院,陳大渡甚至搬出了已經過世的奶奶,聲稱奶奶“托夢轉告父親去做一個胸部CT”。為了讓這個謊言毫無破綻,她還潤色了細節:奶奶說她想吃桃酥,說她的屋子(墳墓)漏雨。“我爸不知道我知道桃酥這件事,甚至我自己從小到大都沒有吃過桃酥,我說這些話就是為了讓他相信”。最后,固執的父親終于在奶奶的墳前保證配合治療。

在北大一路本碩博的陳大渡,多方考核了國內外幾家醫院之后,最終確定了母校的腫瘤醫院。在她忙碌的同時,父親卻嫌醫院路程太遠,停車場不好停車,時不時抱怨麻煩。

但也不是沒有開心的時刻。診療過程中,充滿人格魅力的父親用樂觀的心態感染了整個樓道。病友們把父親當作精神領袖,父親倒也很受用,一邊安慰病友,一邊積極普及癌癥知識。甚至有些消極的病友、崩潰的家屬連醫生的話都聽不進去,但父親一勸就能想通。

說起父親的樂觀,陳大渡調侃他是“無知者無畏”,其實父親初中都沒有畢業,就是一個喜歡吹牛的小老頭罷了:“他連肺癌是什么都不知道,結果還有女病友用崇拜的眼神看著他,請教他乳腺癌怎么治療。”陪父親看病,憔悴的她東奔西跑,瘦了十斤,反倒是父親像老首長視察病房一樣精神矍鑠。

長期沉浸在病人家屬的角色里,陳大渡已經自學了不少關于癌癥的知識,甚至成為了縱橫醫院的老手。

每一次去醫院,陳大渡都會準備好一套“醫生開好、已經繳完費、但還沒有預約”的檢查單。這是她數次分析后得出的最優解。如果臨時需要做一個檢查,家屬會面臨三種情況:一是醫生沒有開單子、二是來不及繳費、三是還沒有預約。所以她將前兩步準備好,緊要關頭就不會措手不及。為了搶到合適的日期,一項9月份的復查,她通常在2月份已經預約好了。

正在讀博的陳大渡有強大的資料整合能力和流程把控能力:“我只有把看病過程中的每一件事情安排好,我才能掌控好這個病;我控制了看病的行為,我才能有效地控制病情的發展。”

她買了許多關于癌癥的治療手冊自學,以及一本關于病人家屬的書《病人家屬,請來一下》,書里囊括了作為家屬需要提前了解的所有信息和知識。她還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在線文檔《北腫肺癌隊友攻略》,這是?份我?過最詳細的看病指南。包括化療中、住院前、手術后有助于改善就醫體驗的小貼士、健身類、?常類、看病器具類以及防騙提示等等。

帶父親看病的背后,陳大渡也在積極治療自己。患有抑郁癥的她,需要先打贏自己的仗,才能為父親繼續奔波。幸運的是,積極治療的她沒有倒下,持續扮演著家里的主心骨。

“有傘的孩子才可以在雨中漫步,沒有傘的孩子只能快步奔跑”,談起自己,陳大渡說得并不多。

父母是清閑的小市民,但陳大渡是一個極具主體性的90后獨生子女。 高一那年,她在北京四環房價1萬出頭時央求父母買房,因為“太麻煩”而被拒絕后,她寫完作業連夜上網看二手房,帶母親實地考察后,第二天一放學就去付款了。后來,選專業掙學費、留學保研讀博、相親戀愛結婚,??中的所有??事都由她??全權做主。

父母更像是依賴陳大渡的孩子。她感慨道:“照顧一個50多歲的孩子,和照顧一個5歲的孩子,是完全不同的體驗。5歲的孩子會完全信任你,而50歲的孩子會自以為很成熟。5歲的孩子每一天都會長大,而50歲的孩子,他每一天只會比前一天更衰老,更何況是一個絕癥病人。”

照顧幼兒的時候,幼兒是單獨的個體;而照顧父母的時候,他們二人是整體。子女對于一方太熱切,另一方就會覺得被冷落。陳大渡形容,父母就像她帶大的二胎,被保護在溫室里:“現在的社會,很多夫妻養不起二胎,而我們這些人,就像年輕的單身媽媽帶著兩個生病的小孩。前者終究會享受天倫之樂,?后者時刻準備著?財兩空。”

直到現在,父母仍然不理解,為什么?要看書、為什么?要寫論?、為什么困了也不能睡覺——他們脫離社會太久,早已經不知道外面的世界競爭有多么激烈,而他們如此幸運,擁有一個強大的孩子,替他們扮演了父母的角色。

和病友們相處的這段時間,陳大渡組織了一個微信群,目標是建國100年的時候,組織100個病友,親手向主治?夫送錦旗和100?玫瑰花、100張全家福、100句鼓勵陌生病友的話。要求就是,這100個病友都要好好治療,?個都不許掉隊——?家都要活下來。

陪父親治病化療的這段時間,文科生陳大渡一邊寫專著,一邊學python語言,甚至開發了一個病歷網站。

最開始,她發現?沓沓紙質檢查單和診斷報告,拿取極不?便,于是她發揮了學霸的整理分類技能,將所有資料全部收集在?個??的?件夾?。就診信息分?別類,封?還貼著幾家醫院的就醫卡號條形碼,塑料兜?分別夾好了?親的身份證、醫保卡、銀?卡、病歷本,隨取隨?。

但這還不夠。陳大渡做了更加不可思議的事。

紙質報告即便收納在文件夾里,仍然不夠直觀清晰。她希望用可視化的方式,把所有指標數據,轉換為一個可追蹤的曲線圖。

“指標需要被?期追蹤,異常指標會影響到后續的治療,每個?的異常指標反應情況和采取策略不同,最后都會導致不同的結果,醫生也非常辛苦忙碌,所以我覺得這個過程要記錄下來。等我在不同科室問診的時候,能快速地讓醫?了解?親的病情,知道最新的進展是什么——所以我就寫了一個能對這幾家醫院檢驗結果進行讀取、分析和展示的小程序,大概花了三天三夜把這個代碼寫出來,再把它搬到網上去。”現在,這個網站已經處理了2296條數據。

陳大渡父親的身體指標

陳大渡不僅考慮的是讓父親以后看病更方便,更重要的是,?個簡明的工具也許能為更多???措的病友和家屬帶來一點安慰。

“大多數病人家屬并沒有條件去學習基礎的醫學知識。至于影像怎么看、病理切片怎么看、手續怎么跑、怎么給病人做心理疏導,他們都沒有可遵循的方法論。一旦你什么都不知道的時候,就會陷入一種茫然的恐懼。如果這時能有人為我指一個大概的方向,或許就會在這場戰爭中掌握主動權,?不是陷入‘習得性無助’的深淵。”

陳大渡在編程老師協助下開發的病歷網站

當我問她,有沒有幻想過擁有一個兄弟姐妹分擔這一切?無論是父親的癌癥,還是父母的依賴,如果不是獨生子女,或許就不會活得這么孤立無援了?

陳?渡?開始斷然否認,近乎冷酷地列出了3條論據。多了?個孩?就多了?張吃飯的嘴,??就沒有這么好的運?能夠享受頂級的教育資源。

后來聊著聊著,陳?渡軟了下來,改變了想法:或許有個姐姐也不錯。當她在外奔?拼殺、頭破血流的時候,姐姐可以穿著居家服陪爸爸喂鴿子、給媽媽的多肉曬太陽,甚至教小寶寶喊“姥爺”,讓父母繼續生活在柔軟和煦的童話世界。更重要的是,如果有?個姐姐,兒時的她就有機會請姐姐聽寫生詞、幫忙編小辮和涂指甲油,有許多穿小了的裙子可以“繼承”。

其實她也明白,自己不過是既想兼顧“強悍自主”和“乖巧懂事”,又渴望在幻想中體驗一把做小女孩的感覺。

也許對于這個久居象牙塔的博士研究生來說,把“為爹續命”看做一項緊迫的交叉學科研究任務,可以略微減少她的迷茫和不安。

陳?渡也有同感:

“這相當于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項國家社科基金重大課題。30年前立項,研究經費自籌,課題組只有我一個人。但是,竭盡一切寫的《結題報告》,終究不過是一張《死亡證明》。”冷靜克制的她,說到這?也不免傷感。明知最后將要?對的是?場艱難的別離,逝者獲得解脫,??者將與痛苦和回憶糾纏余?,她仍然獨?做好最后的準備。

“等這個課題結題了,我拿到了那張死亡證明之后,我和??就再也不會相遇了。我沒有辦法去追問他們,你感覺好不好?你有什么遺憾?我更沒有辦法得到他們的?句肯定甚至是抱怨,來反饋我做法的正確率。相反的,從此之后,?直到我??結束,我將?時?刻不處在對糾結忐忑的反芻之中:當時我的醫療決策是不是錯了?當時我是不是沒有控制好情緒?當時我是不是考慮得不夠周全?可是,不會再有?給我反饋了。

無論哪種疾病,都在不遠不近的距離凝視著每一個獨生子女。

隨著父母日益衰老的身體,病痛緩緩踱步而來。

“獨子養老”時代拉著老齡化社會,共同向年輕人步步逼近。

每一個個體的困境,凝聚在一起構成了結構性無力。

根據人口專家估算,我國的獨生子女戶數已經達到了全國家庭總數的三分之一,其中涉及的直接人口大約5億左右。你我他她,我們的父母,都是這5億中的一粟。

生育率連續下跌,中國年輕男女的初婚年齡在十年間分別推后了3.63歲和3.95歲。也許在可見的未來,80后與90后還不算是最辛苦的“獨子養老”一代。

我們再也無法忽視浮出社會地表的現實問題:

獨生子女,享受了父母的全部寵愛之后,如今該如何面對父母的衰老和疾病?

問題的答案是殘忍而現實的。

癌癥與阿茲海默癥只是獨生子女會面對的無數情況之一,更多的可能性我們無法預測。

在豆瓣小組“獨生子女父母養老交流組織”里,有8萬個獨生子女互相訴苦、抱團安慰、彼此為對方的父母養老出謀劃策。獨生子女的人生沒有兄弟姐妹幫襯,于是他們就在網絡尋找無數個沒有親緣的兄弟姐妹。

辭職回家照顧父母,花錢請護工,或是送他們去養老院——哪一個都不是最優選擇,哪一個都必然要犧牲點什么。只有開始照護父母的人,逐漸體會到屬于成年人的真正的無力與疲憊。

人生就像一支蠟燭兩頭燒,而自己快要被燃盡了。

1994年出生的王一是其中一員。

她在一家互聯網公司工作,母親患上腦神經疾病后,她不得不往返于上海與老家合肥之間。

“最頻繁的一周大概是這樣的:周一早上到上海,周二下班回合肥,周三陪我媽辦住院手續,周四醫生說術前檢查不合格,現在做不了手術,于是我周四晚上又回了上海,周五早上再去上班。周五下班之后,趕上了周末,我又回了趟合肥。”雖然領導并沒有說什么,但王一還是有些擔心,畢竟在互聯網公司很少有人能如此高強度的請假。

帶著母親去醫院治療的過程中,女兒和母親的身份發生了互換。母親跟在王一的身后感慨:“跟你外公外婆住院的時候,我覺得自己是個大人,現在你帶著我看病,我覺得自己是個小孩。”

成為老小孩的母親,開始依賴女兒。

中秋節,王一約了同學出去吃飯散心,母親的電話響起。起初王一沒在意,如果母親的手術安排在中秋節之后,那她就可以趁著假期偷閑去跟同學聚會,中秋節后再請假回家。既然醫生無法立刻安排手術,不如就讓母親安心在家休息。結果母親回了她一句:你怎么中秋節還想著出去玩?

一瞬間,王一的脾氣和委屈全部涌上來:“為什么還沒做手術,媽媽健健康康能跑能跳的,而我連出去玩一趟的資格都沒有了?”對于異地工作定居的獨生子女來說,假期除了回家陪著父母,其他選項都被排在“孝順”二字后面。

王一雖然抱怨,卻也理解母親年老后的依賴。家里親戚的兒女們都在合肥,在父母的身邊盡孝,只有王一在外地打拼,這就意味著只要有家庭聚會,母親就是最孤獨的那個。

母親將自身在同輩中的孤獨,化作具象的焦慮,再澆灌給遠方的女兒。父母無數次勸說王一回老家,安安穩穩在家門口上班,矛盾的是,互聯網公司的工作機會只有大城市有,老家屈指可數。

于是父母就接著勸她回家考公務員。

王一的父母是從部隊轉業的老一代公務員,對如今社會競爭的想象極其有限。他們并沒有經歷過廝殺慘烈的公務員考試,也不知道今天一個公務員的崗位要淘汰多少人。

今年上半年的公考,王一確實參加了,即便她的冷門專業根本找不到對口的崗位。她報考了離合肥不遠的黃山市,甚至還進了面試。但最后她還是放棄了——跟第一名的分數差得太多了,但崗位只錄取一個人。1700:1的概率,老家也不是那么好回的。

有時王一也會羨慕身邊有兄弟姐妹的非獨生子女,至少有人能分擔父母的依賴。“如果我媽有一天不給我打電話,我就覺得挺輕松的。尤其加班的時候,我特別不想接電話,或者是哪天工作不順心,晚上也不想說話。”

話雖如此,王一依然盡職盡責地承擔著一個獨生子女的養老責任。“真的能拋下父母不管的人,或許事業都很成功,因為他們心里真的很強大”,而她,無論如何都做不到。

如今,王一的母親還在等待腦部的手術。談及未來,父母對養老機構的態度既恐懼又排斥,王一設想,如果可以在老家找到合適的工作,恐怕以后還是要回去陪伴父母。

另一位組員淼淼的情況更為特殊。

1995年生人的淼淼擁有一對高齡父母,50多歲時才生下了獨生女,父母如今已經70多歲了。母親檢查出了早期腦梗,這讓淼淼更加焦慮——比起同齡人,她提前十年進入了為父母養老的進程。

人在深圳的她,也夾在“大城市打拼”與“小城市盡孝”的究極矛盾之間。

“在大城市可能掙得多一點,卻難顧及家里,比如父母突發的身體狀況。但留在老家,收入就會減少,和父母同住,還要背上一份被催婚的壓力。特別是我跟爸媽年齡差距很大,代溝更大,更難溝通,很壓抑。”

父母年歲已大,遠離社會,無法理解年輕人在“卷生卷死”之間的處境有多艱難。總是會用反話念叨女兒“養老是指望不上你了”,實際上他們的潛臺詞的用意很明顯,希望女兒能回到老家,嫁人生子,在父母身邊盡孝。話雖如此,可淼淼一旦回了老家,面對的可能是老家一份連五險一金都不一定拿得到的工作。

“他們仿佛覺得,你一個人一定不會過得好,必須得找個男人來照顧你,父母就是有這么根深蒂固的想法。包括這次我媽生病,我打電話給我爸,他還是會反問:‘你還回來照顧我們?你看看你自己,現在還是一個人在外面飄著’”。淼淼無法理解,為什么自己的婚姻變成了年邁父母最后一項人生任務。

和王一的父母一樣,淼淼的父母也不信任養老機構和護工人員。在他們眼里,外人無論如何都比不了自家孩子的照顧。如果最終仍然找不到方案,淼淼只能辭職回家。

圖源:Pinterest

這個充滿焦慮的小組,折射了一個具體的時代情緒:許多年輕人的故事,開頭都是一場兩難的抉擇,結尾都是一句“人生太難了”。一聲嘆息,砸在地上卻是一個深深的坑洞。

一位豆瓣網友在小組里寫下了一句很有分量的話,矛盾又痛苦:“有時候真希望我是被我媽虐待大的,這樣在離開她的時候就不會有任何的愧疚感了。可偏偏她為我付出了很多。”

他們只能任由自己這根蠟燭被兩頭燃燒,一頭是父母的衰老,另一頭是自身在社會中的掙扎。

人們總說,父母對兒女的愛是天然的。

可我和陳大渡,以及我們身后的這一代形單影只的獨生子女們,得到的切身體會是——兒女對父母的愛,也是無條件的。

有人為了母親的疾病奔波,有人為了父母的養老憔悴,有人徒手做出了一個病歷網站。一些人聚在社交平臺里分享焦慮與壓力,更多的人在看不見的地方默默煎熬,他們都在耗著、熬著,沒有援手也沒有退路,獨自解開一道人生的難題。

就像他們從小到大,無數次一個人走進考場一樣勇敢。

(陳大渡、王一、淼淼均為化名)

關鍵詞: 獨生子女 阿茲海默

版權聲明:
    凡注明來網絡消費網的作品,版權均屬網絡消費網所有,未經授權不得轉載、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,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,并注明"來源:網絡消費網"。違反上述聲明者,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。
    除來源署名為網絡消費網稿件外,其他所轉載內容之原創性、真實性、完整性、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,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自行核實。
熱文

網站首頁 |網站簡介 | 關于我們 | 廣告業務 | 投稿信箱
 

Copyright © 2000-2020 www.xnbt.net All Rights Reserved.
 

中國網絡消費網 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授權 不得復制或建立鏡像
 

聯系郵箱:920 891 263@qq.com

備案號:京ICP備2022016840號-15

營業執照公示信息

主站蜘蛛池模板: 天堂亚洲国产日韩在线看| 波多野结衣变态夫妻| 岛国精品在线| 在线观看免费av网站| 啊…别了在线观看免费下载| 欧美黑人xxxx性高清版| 性的暴力电影| 天天谢天天干| 美女被羞羞网站免费下载| 日日干日日| 波多野结衣欲乱上班族| 工囗番漫画全彩无遮挡| 国产日韩欧美| 搡女人免费视频大全| 健身私教弄了好多次| 好男人资源免费手机在线观看| 男女做爽爽免费视频| 厨房切底征服岳| 喝乖女的奶水h1v| 阿娇囗交全套高清视频| 2018av男人天堂| 国产高清中文字幕| 香蕉视频yy| 国产性片在线观看| 免费三级黄| 日本护士恋夜视频免费列表| 放荡的女老板bd中文在线观看| 娃娃脸中文字幕1080p| 被cao的合不拢腿的皇后| 激情欧美日韩一区二区| 亚洲综合久久综合激情久久| 免费被靠视频动漫| 四虎成人精品在永久免费| 1111| 天天综合网天天综合色| 一本伊在人香蕉线观新在线| 男女无遮挡高清性视频直播| 深夜a级毛片免费视频| 男生被男生到爽动漫| 欧美乱插| 欧美另类bbbxxxxx另类|